【建國70年與PCO】汪誠信教授《以史為鏡 著力未來/我國病媒生物治理70年回顧》文章分享全文分享—汪誠信教授撰寫的《以史為鏡著力未來/我國病媒生物治理70年回顧》一文,刊登2019年10月《中國媒介生物及控制雜志》。 中國有組織的病媒生物治理活動,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但活動覆蓋面小,僅限于閩贛交界處的中央蘇區;全國范圍除害防病工作的開展, 則始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70年來,歷經坎坷,幾上臺階,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運轉模式?;仡?0年的艱辛歷程,大致可分為前30年的起步與探索、后40年的開拓與發展兩個階段。起步非常艱辛,轉折十分重要,面對未來,必須奮力向前,不斷超越。 一、 起 步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經濟落后,疾病流行,瘧疾、鼠疫等蟲媒傳染病猖獗, 病媒生物治理的任務十分繁重,起步基礎非常薄弱。當時,技術人員稀缺,治理措施落后,可用的藥械質低量少,加之群眾認知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參照國際通用的發展模式,循常規、走老路,不可能迅改變面貌,必須另辟蹊徑。1952年初,在毛澤東同志的直接領導下,政務院決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員會,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從而破解了難題,提出新模式,開創了新局面,病媒生物治理以群眾樂于接受的除四害名義蓬勃開展。
01、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并逐漸健全了領導、組織病媒生物治理工作的各級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愛 衛會)及其辦公室,協調、調動各相關部門的力量,保證了工作的開展,改變了各自為戰以及衛生系統獨挑重擔、孤掌難鳴的被動局面。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證明,各級愛衛會組織對開展病媒生物治理工作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功不可沒。
明確規定病媒生物治理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方針。由于病媒生物廣泛散布于千家萬戶、百畝千頃,危及廣大群眾,對其治理離不開群眾的參與及配合。尤其在當時專業技術人員很少,更沒有專業除害員,加之除害藥械落后且質次量少,支持經費嚴重不足,必須充分發掘與利用民間沿用的藥物、工具與方法,因而更需要群眾參與。按照目前標準,這些措施效率低、效果差,但在當時,卻能解燃眉之急,對除害防病起了積極作用。同時,廣泛開展的群眾運動,相關的科學知識得到普及,迅速提高了群眾的衛生認知能力。當時,還提出群眾力量 與技術力量相結合的要求,可惜沒有條件認真執行。
03、抓緊治本環節 將病媒生物治理(除四害)與講衛生并列,抓住了治本環節,促進了孳生地的治理。相關文件指出,這樣做的目的,不僅為了除害防 病,而且是為了人人振奮,移風易俗,改造國家。事實證明上述3個方面是病媒生物治理取得顯著成績的主要原因。遺憾的是,由于各級愛衛會組織一度合并、取消,大規模的病媒生物治理活動陷入低谷。但另一方面,直接關系到鼠疫、瘧疾的鼠、蚊治理工作,由于另成系統,在那一階段仍然在政府的領導下穩步運行,收到了良好的防病效果
二、轉 折 與全國各條戰線一樣,1978年是病媒生物治理工作的重要轉折點;從探索、徘徊轉入蓬勃、健康發展的新軌道。新政策、新舉措陸續出臺,方方面面迅速取得進展甚至突破。無論是學科還是行業都日趨成熟,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迅速縮小,許多方面并駕齊驅。1978年4月,國務院發文,恢復、重建了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決定堅持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從此,病媒生物治理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重新啟動。其后,?。ㄖ陛犑小⒆灾螀^)、地(市)、縣(市)級的組織相繼恢復、充實,擔負起相應任務。40年來,穩步發展,成績顯著。 01、加強組織領導力度 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 吸取前一階段忽視科學技術的教訓,原衛生部制定了《1978 — 1985年全國醫藥衛生科學研究重點項目規劃》,其中包括“除四害、農村環境衛生”項目。為落實該項目,原衛生部、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于 1978年12月18日在江蘇省無錫市召開了“全國除四害、農村環境衛生科研協作會”,對加強領導,制定 規劃,組織協作,培訓專業人員,促進情報資料交流等,進行了細致的探討、交流與安排,并對經費、藥品供應等事項交換了意見。1981年,原衛生部在醫學科學專家委員會中, 設立了“消毒、殺蟲、滅鼠專題委員會”(為與世界衛生組織的機構對口,后改為媒介生物學及控制專題委員會),作為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的參謀和助手。
02、組織科研協作 針對當時科技隊伍不足、資源分散的情況,成立專題科研協作組,協力攻關,定期交流進展信息和成果,從而迅速提高了病媒生物治理的技術水平,質量更好的藥械不斷出現,治理措施逐步提高。協作期間,共有30余項課題獲得原衛生 部、全國愛衛會評選的科技成果獎,為此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礎。
03、深入開展創衛活動 隨著形勢的發展,逐步深化創衛活動,從單項病媒生物治理達標,進展到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文明城市等的創建,顯著提高了群眾性除害活動的科技含量,徹底改變了過去以參與活動人數或收集到的鼠尾數等作為治理成效的錯誤做法,真正實現了科學技術與群眾運動相結合。
04、建立學術組織和創辦學術刊物 1989年,媒介生物學及控制專題委員會轉型為中華預防醫學會媒介生物學及控制分會,成為覆蓋全國的學術組織。1992年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成立了中國鼠害與衛生蟲害防制協會(現中國衛生有害生物防制協會),管理、規范與提高全國的除害企業,培訓專業除害員,擴大與國際同行的交流,促進了日常除害與創衛活動。在學科與行業迅速發展的情況下《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中華衛生殺蟲藥械》等刊物相繼出刊,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刊物內容日益豐富,質量逐步提高,影響不斷擴大,成為本領域成果、經驗、信息交流的廣闊平臺。不同內容、不同層次、不同規模的學術會議經常舉辦,有的會議已經連續召開近30屆,這些會議及時反映了學術水平的提高以及治理策略和技術的換代。從2006年起,隔年召開的“媒介生物可持續控制國際論壇”,已順利召開7屆,對國外同行打開了 大門。中國衛生有害生物防制協會多次以走出去、 請進來的方式,組織了國際交流。 05、培育專業除害隊伍 經濟體制改革深入發展,病媒生物治理已經不適合全靠政府行為包攬的模式,有償服務出現,專業除害企業和專業除害員應運而生。除害員得到系統培訓,經過考核,持證上崗, 施工效果好,效率高,用藥合理,對環境污染輕,逐漸成為病媒生物治理第一線的主要力量,多次出色地完成了重大活動和重大事件的除害任務。大量實踐證明,無論是達標還是創衛,必須依靠專業除害員施工,同時取得群眾的支持與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群眾各自為戰,零打碎敲,不是優先選項。 06、開發、更新藥械 開發、引進、更新藥械進展迅速,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縮小,改變了過去品種少、供應缺的落后狀態。有的藥械已經走出國門。更為可喜的是,本著可持續治理的理念,我國在減少化學農藥用量方面,已經邁出堅實的第一步。2018年的用藥總量比2017年下降。
07、建立監測網絡 為及時掌握治理時機,提高效果,逐步建立和健全了病媒生物密度監測網絡。同時,關于媒介生物抗藥性的監測受到相應的重視,對合理選藥與用藥起到了指導作用。 08、制定系列標準 2006年,國家衛生標準委員會病媒生物控制標準專業委員會成立,組織全國專家, 全面規劃,通力合作,制定系列標準,起到了規范相關技術,提高科學性與認知水平的良好作用。
媒介生物治理工作沒有終點。70年來,砥礪前行,已經邁上了多個臺階,進步顯著,成就喜人。以后,勢必繼續超越,不斷攀登。但可預期,隨著條件與要求的變化,今后的征程不會是輕車熟路。著力未來,似應特別注意以下方面: 01、遵循可持續控制理念,不斷提高防制措施的效果與安全性,加強治本,發展生物防治,逐漸減少化學農藥的用量。 02、重視并加強農村的病媒生物治理工作,盡快補齊短板。落實2019年中央1號文件,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增強村民的環境與健康意識,從組織領導、經費支持與技術指導等方面傾斜,探索、實踐農村達標活動,為鄉村振興戰略服務,與脫貧攻堅掛鉤。
03、擴大達標面積,鞏固達標效果。目前的達標面積還不夠大,許多蟲媒、鼠傳疾病疫區還未達標。應該將達標活動與防病結合起來,力爭疫區全面達標。同時,所有已達標地區力爭病媒生物密度穩定保持在達標水平。要扶持后進,加速轉化。 04、提高除害企業與專業除害員的服務水平,探 索適合國情的施工質量監理模式,以保證效果,減少開支,避免環境污染與誤傷。 05、敞開國門,擴大交流,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發展。 |